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转载>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Concertos)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1-10-04

 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

(Johann Sebastian Bach)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1至第6首

(Brandenberg Concerto No.1——

NO.6BWV1046——51)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卒于莱比锡,是作曲家和管风琴师。在世界上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巴赫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通常人们常说的“三B”,即以巴赫为首,还有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他们的姓都以字母B开始,都是德国人,都是著作满身,影响深远的音乐巨匠。

巴赫出身于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管风琴家和市镇乐师。巴赫少年时曾任教堂唱诗班歌手三年。18岁时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风琴师,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他一生写了许多乐曲,包括宗教的和世俗的,但在他生前却只是以管风琴家著称,作为作曲家却是默默无闻的。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他去世后半个多世纪才出版的,而且也只是在门德尔松于1829年指挥演出他的《马太受难曲》以后,他的音乐才开始得到重视。

这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是题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以此得名。据近代音乐学家们研究,这几首乐曲其实并不是专为勃兰登堡侯爵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所写,他于1717至1721年在安哈尔特一科滕的宫廷任乐长,这几首乐曲是这一时期写的存稿。另有几个佐证也可说明事实:1.这6首乐曲所需乐器的配置都不一样,可见不是在一个集中的时间里专为某一贵族家庭创作的;2.勃兰登堡侯爵家只养了6位乐师,而这6首乐曲的任何一首所需的演奏人员都超出6位,如果专门为勃兰登堡侯爵而写,就不能不考虑这些条件;3.克滕亲王本人在音乐上极有修养而且又能娴熟地演奏低音维奥尔琴、小提琴和羽管键琴。现在几乎可以确定,这6首协奏曲自从进入勃兰登堡,未被演奏过;也没有登记在重要作品的名册上。有传说在侯爵死后,这几首协奏曲手稿与其他一些不被重视的乐谱一起被当作废纸出卖,辗转传到菲特烈大帝的妹妹手里,她是极具音乐才华的人,也能作曲,她知道巴赫,才不至于将这些手稿丢失。这个传说是不可靠的。

6首协奏曲风格不一,需要乐器也不等——从7件到13件。巴赫自己称之为“六首不同乐器组合的协奏曲”(SixConcerts Avec plusieurs Instruments)。只是在 19世纪时这些乐谱手稿在勃兰登堡府邸被发现时,被赋予了“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名称。

 

第1首, F大调,作品号BWV 1046

 

这是6首协奏曲中相当辉煌和迷人的一首,作曲家在乐器上使用了一种现已绝迹的“高音小提琴”(violino Piccolo),即在尺寸上比标准的小提琴要小,相当于现在儿童用的1/2或3/4小提琴,因此它的音量与音色也与标准尺寸的小提琴不同,定音也要高一个大三度。现在演出时通常以标准尺寸的小提琴替代。使用的乐器为:圆号2,双簧管2,大管1,羽管键琴1,弦乐6(高音小提琴,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分4个乐章:

Ⅰ.快板(巴赫手稿上并未标速度记号,但是从音乐风格以及巴罗克音乐的传统这一乐章无疑应为快板),F大调,2/2拍。并无明显的主奏群与协奏群的对立,开始时由双簧管奏出旋律,后面加以反复:

 

Ⅱ.柔板,D小调,3/4拍。哀伤的旋律由独奏双簧管开始,移给高音小提琴及低音声部的乐器(大提琴,低音提琴,羽管键琴);其调性亦渐次从D小调、G小调、C小调依次五度下移。以后又在各声部上以卡农方式进行:

 

Ⅲ.快板,F大调,6/8拍。旋律建立在富有活力的节奏上:

 

有时独奏,有时二重奏,有时三重奏,与熠熠生辉的合奏交错进行。与第一乐章一样,音乐用开始时的旋律反复进行。

Ⅳ.小步舞曲,F大调,3/4拍。以小步舞曲作为终乐章,可能这是当时风尚。又像是回旋曲似的,全曲为小步舞曲段——中段——小步舞曲段——波拉卡舞曲——第二个中段——小步舞曲段。

这里需要说一下小步舞曲的曲式,它属于三段体:1.小步舞曲段(外文和小步舞曲一样,都是menuet,在本书中称为主部);2.中段(trio,此词原意为三重奏,因为早期此段都由三件乐器演奏,其织体与风格都与小步舞曲段形成对比。也有人仍将此段译成“三重奏”。但时代变易,此段在后来作曲家笔下不仅限用三件乐器);3.回到开始的小步舞曲段。

在这个乐章里,主部演奏三次,中段两次再加上一段波拉卡(Polacca)舞曲。第一个中段用两支双簧管和一支大管;第二个中段为两支圆号和双簧管。波拉卡舞曲段用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数字低音乐器。

小步舞曲段开始时的音乐如下:

 

第2首,F大调,作品号BWV1047

 

这首乐曲所用乐器:(主奏部)小号、竖笛、双簧管、小提琴;(协奏部)弦乐组、数字低音乐器。需要说明的是这首乐曲中小号是极为重要的主奏乐器,但这并非像现代小号那样的乐器,而是体形较大而且没有阀键的自然小号,称为(clarin trumpet),现代称它为“巴罗克小号”。演奏者经过训练在第三个八度的泛音列上吹奏出一系列高音快速进行的音律,由于号身较大,音色极为华丽。这种演奏难度极大,即使现代的一些优秀的小号演奏家大都不能驾驭。1884年由科斯莱克始创的所谓巴罗克小号(Baroque trumpet),号身较短,有三个阀键,这种代替品的演奏效果大为逊色。顺便说一下,这首乐曲(其他几首也是这样)在演奏技术的要求上很高,当时勃兰登堡公爵家的乐师无法胜任。而巴赫服务的科滕亲王的乐师们有相当高的技艺,完全可以胜任;特别是小号手路德维希·舒赖贝尔是一位杰出的小号手。从这一点也足可证明勃兰登堡协奏曲并不是专为勃兰登堡侯爵写的。

Ⅰ.快板(原稿也像第一首那样未标速度记号,这是由后人根据乐曲风格及当时的传统后加的),F大调,2/2拍子由乐队奏出:

接着,主奏部的小提琴奏出:

 

这两个主题交替反复,主奏部由小提琴依次转给双簧管、竖笛、小号。中间有织体较轻的插部,它由独奏、二重奏、三重奏构成,短小活泼。最后,以开始时的主题音乐结束这一乐章。

Ⅱ.行板, D小调,3/4拍。这是一个慢乐章,不用小号,由主奏小提琴、双簧管和竖笛在羽管键琴和大提琴的伴奏下奏出,亲切的、深思的歌唱性旋律:

 

其织体用赋格式进行。最后结束在D大调上。

Ⅲ.很快的快板,F大调,2/4拍。这是一个欢快、情绪高昂的乐章,一开始就由小号奏出光辉照人的主题,然后由双簧管、主奏小提琴、竖笛相继以赋格手法进行。这是一首赋格曲,4个声部分别由4件独奏乐器担任,各自前进却又相互配合,彼此近似但却绝不雷同,既和谐又流畅。听者如果不是深入地去分析这个乐章,那么他决不能想象巴赫是如何将这些复杂和困难的对位技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举重若轻。下面是这个乐章开始时的主题:

 

这一乐章中,协奏部的乐器只担负伴奏,不奏主题。

 

第3首, G大调,作品号BWV 1048

 

这首协奏曲有人估计可能创作于1718年,时间是巴赫在科滕宫廷的早期。因为这首乐曲风格上比较保守,所谓保守是指它没有突出的独奏乐器的乐队协奏曲,乐队各声部之间互相追逐,像回声似的,时而突出这一声部,时而突出彼一声部。用3把小提琴、3把中提琴、3把大提琴、1架羽管键琴和一把低音提琴。如果这首乐曲曾在科滕宫廷中演奏过的话,那么巴赫一定是演奏第一中提琴(中提琴是他心爱的乐器),科滕亲王可能演奏大提琴。

在巴赫时代,协奏曲的通常形式应为快、慢、快三个乐章,而巴赫在这首协奏曲中省去了慢乐章,第一乐章结束时,用弗里吉亚终止的两个和弦连接,可能巴赫意图此处也可插入一个即兴的华彩乐段,然后进入第二乐章。

Ⅰ.有节制的快板,G大调,2/2拍。乐章开始时的主题:

 

在后面的进行中,这个主题不断出现,有时是整个乐句,有时是一部分,但是最经常出现的是它的3个音符组成的最小的节奏单元:

 

各声部有时全奏,有时“问答”,互相穿插。

进入展开部时,小提琴声部奏出以分解和弦的16分音符进行的音乐:

 

它与呈示部节奏性强烈的动机形成对比,互相交替反复,向结尾部进行。然后用两小节柔板的和弦向第二乐章过渡(上面说过,此处可能插入即兴的华彩乐段后再进入第二乐章)。

Ⅱ.快板,G大调,12/8拍。这是一首吉格舞曲,在巴罗克时期作曲家们往往喜欢将它来结束一首器乐作品。吉格舞曲往往用对位方式处理。用第一小提琴开始的音符以不断的16分音符组成一股湍流,过渡到第二小提琴、第三小提琴一泻千里,波澜壮阔。之后又以中提琴、大提琴和数字低音乐器转入D大调呈示。似乎又以8分音符为其骨架,互相呼应,不断反复。这种带有舞曲风格的16分音符快速不断进行的方式,又有些像是无穷动,极为动人。

 

第4首, G大调, BWV 1049

 

这是6首协奏曲中风格最为轻巧、织体最轻的一首。所用乐器为:(主奏部)2支竖笛,1把独奏小提琴;(协奏部)弦乐五重奏加一架羽管键琴。

这首协奏曲的风格是18世纪流行的洛可可,它盛行于当时的建筑、绘画、服饰中。巴赫的音乐风格端庄凝重,不赖于此种流行风格,但偶一为之,加上他自己的功力,却妙趣横生。

Ⅰ.快板,G大调,3/8拍。在巴赫的6首协奏曲中,只有这一首第一乐章是用三拍子的节拍。可能是为了与音乐风格相适应吧。而且一反常规,乐曲开始并不用音量洪大的乐队全奏,而是由两支竖笛奏出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音型和三度平行,这成为以后整个乐章的基调:

 

在乐章中段独奏小提琴有急速进行的乐句,色彩华丽。显然独奏小提琴在这一乐章中是最主要的乐器。

Ⅱ.行板,E小调,3/4拍。这一乐章旋律优美,略带沉思。按照巴赫时代的习惯,行板的速度要稍微比现在的快一点。乐曲以全奏开始:

 

这是这一乐章的基调,是略带洛可可风格而不是忧伤的。中间几度出现竖笛轻盈的旋律,飘浮在上面。

Ⅲ.急板,G大调,2/2拍。这一乐章是采用赋格手法写成的,乐章开始时在通奏低音烘托下,中提琴奏出赋格的主题:

 

中间出现了独奏小提琴的段落,其中有的是飞速的跑动乐句,极富华彩效果。协奏曲的风格与赋格曲的手法配合得很巧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第5首,D大调,BWV1050

 

这是6首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我们知道,巴赫比较钟爱中提琴,在科滕亲王的宫廷中,他常演奏中提琴;这次,一反常态,这首协奏曲突出地表现羽管键琴,大概也由他自己演奏。这首协奏曲的主奏部乐器为3件:独奏小提琴、独奏长笛和羽管键琴。但是明显地是以羽管键琴为主。协奏部乐器为弦乐组。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巴赫的早期作品中,虽然手稿上标的是fluto(长笛),但实际是用竖笛,因为横吹的长笛是后来才盛行的。在这首协奏曲中巴赫特别标了要用长笛(transverse flute)。有些学者因此认为这首协奏曲创作时期较晚,它可能是6首中最后创作的一首。时间大概在1720至1721年冬天之间。

Ⅰ.快板,D大调,2/2拍。首先由独奏小提琴和协奏部中的小提琴一起奏出:

 

以后加入:

 

以上两部分成为这一乐章的骨干,反复变化进行,互相交织,其中还插入优美的乐思片断:

 

但是,羽管键琴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凌驾于其他两个独奏乐器之上,终于奏出数十小节光辉灿烂的华彩乐段。最后,乐章结束在开始时的乐句上。

Ⅱ.深情的(Affectuoso),D小调,4/4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乐章的速度标记在原稿上最初是“广板”(Largo),以后巴赫又把它改成为目前的标记。这可能是受当时德国越来越风行的在音乐中强调情感的成分,即后来的所谓“情感风格”(Empfindsamkeit)的影响,那是在18世纪的下半叶流行于德国北部。

开始时略带忧郁的旋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然后长笛模仿:

 

这一乐章只有3件主奏乐器演奏,但羽管键琴的左右手好像分成两个声部似的,因此它的织体是由4个声部构成,是四重奏而非三重奏。中间,有新的动机加入,并予以展开:

 

Ⅲ.快板,D大调,2/4拍。这一乐章很奇特,它的形式是“A、B、A”,返始咏叹调的三段体。首尾段(即A段)是精致地编织成的赋格,开始时由独奏小提琴引入主题,独奏长笛模仿跟进:

 

然后是羽管键琴的左手声部、右手声部进入,后来是乐队进入。织体轻盈。进入B段则采用了似乎是后来古典派时期的展开手法,既有原来的主题,也有新的主题,反复发展。调性也由B段开始时的B小调,不断转调,最后回到B小调结束B段。再回到A段的赋格,以D大调开始,最后结束。这个乐章是新旧两种风格的并列,B段的展开手法,是相当“现代化的”。

这首协奏曲由3件独奏乐器加上协奏部的一个小提琴声部,一个中提琴声部,一个大提琴声部和一个低音提琴声部。在科滕宫廷里当时协奏部的各声部大概只用一件乐器,但是如果有条件,每个声部也可多加乐器。因此,这样的协奏曲既能用少数乐器像室内乐那样演奏;也可不增加乐器变成一个小型的乐队规模。

 

第6首,降B大调,作品号BWV 1051

 

这首协奏曲所使用的乐器不同于其他几首:2把中提琴,2把低音维奥尔琴,1把大提琴,1把低音提琴和1架羽管键琴。从乐器的配置上人们猜测这是在科滕宫廷的早期(大约1718年)所写,之所以用低音,维奥尔琴其目的是为科滕亲王自己参加演奏。科滕亲王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艺术鉴赏家,自己又能演奏羽管键琴和小提琴,但是最喜欢是演奏低音维奥尔琴,这是一种大小相近于现代大提琴的乐器,夹置于膝间演奏,发音柔婉,是在贵族间较为流行的乐器,现已废弃不用,其声部改由大提琴替代。在配器上低音维奥尔所需的技术性不太复杂;主要的乐器是中提琴,所以有人说这首乐曲实际上是两把中提琴的协奏曲,而且其中一把是巴赫自己演奏的。在一些地方与巴赫的著名“双小提琴协奏曲”相似,那一首大概写作于一两年以后。

Ⅰ.快板,降B大调,2/2拍。此乐章为三段体,在低音乐器伴奏下,两把中提琴以卡农方式奏出极有生气的主题,两个声部相差半拍,呈切分方式,好像第二中提琴在不停地追赶第一中提琴的声部,跌宕起伏,一直演奏到16小节:

 

这个主题以后在不同的调上屡次呈现,最后也用此结束整个乐章。中间有其他成份加入,材料构筑于开始时的3个音符上,也是用卡农方式,互相交织:

 

Ⅱ.不过分慢的柔板,降E大调,3/2拍。这是一个优美如歌的慢乐章,实际上是两把中提琴的二重奏,先由第二中提琴进入:

 

此乐章虽所用调号为两个降号,实际是降E大调。Ⅲ.快板,降B大调,12/8拍。这是一个活泼轻快的吉格舞曲风格的乐章。旋律的音型实际是第一乐章开始时的音型的变化,节奏不同,更富流动性:

 

在以此材料构成的主部之间插入插部,那是更为轻快的49     两部中提琴之间的对话。最后在主部上结束。

 

A小调小提琴协奏

曲作品号BWV1041

 

巴赫共写了3首小提琴协奏曲,即:A小调、E大调及双小提琴D小调协奏曲。有人认为他还曾写过另外3首,后来被作曲家改编为别的乐器演奏的协奏曲了。

这首A小调协奏曲几乎是每一位小提琴家在学习时间所必须演奏的。

乐曲的创作年代大概在1717至1723年间,那时他正在克滕亲王的宫廷服务。乐曲采用了意大利维瓦尔弟风格的利都奈罗体,快、慢、快三个乐章形式。乐器配置除主奏小提琴外,协奏乐器用弦乐队和数字低音乐器。

第一乐章,“有节制的快板”,A小调,2/4拍。此乐章在手稿上无速度标记(这在当时是常见的),现在的标记是后人根据乐曲风格及当时传统所加的。整个乐章主要是开始时由协奏部(利都奈罗段)奏出的:

 

与后来由主奏小提琴奏出的:

 

两部分构成。利都奈罗段的音乐果敢坚决,主奏部柔美婉转,形成对比。两者相互反复,形成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4/4拍。在低音弦乐器的固定音型上,主奏小提琴展开了很富装饰性的歌唱旋律:

 

中间插入长音符与连绵起伏的16分音符三连音构成的旋律线,别具情趣: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A小调,9/8拍。这是一个具有吉格舞曲风格的乐章。开始时由乐队奏出用赋格手法写成的利都奈罗段:

主奏小提琴的旋律在近似的音型中稍加变化,略带惆怅,不像协奏部分那样的欢快:

 

主奏小提琴后来奏出较为华丽的乐句,增加了末乐章的积极开朗的气氛。整个乐章流畅优美,一泻无余,最后的乐句有力地结束这首协奏曲。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号 BWV 1042

巴赫的作品在其生前很少出版,在他的身后沉寂了很长一个时期,一直到门德尔松的热情宣扬后才被认识,认为是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但是这首协奏曲,是少数几首在其身后屡次被演奏过的作品之一。

乐曲大概创作于1720年左右。仍然受意大利协奏曲的影响,第一、第二乐章采用利都奈罗体的形式,但第三乐章却用了回旋曲式,开日后古典协奏曲终乐章用回旋曲的先河。

所用乐器为:主奏小提琴,弦乐队与羽管键琴。

第一乐章,快板,E大调,2/2拍。由构成大三和弦的3个音像槌击似地依次出现开始了这个乐章,这也是承袭了意大利协奏曲的手法。协奏部呈示开始时可分为4个动机a、b、c、d:

 

这些动机构成了这个乐章的核心,特别是开始时的3个“槌击音”,整个乐章的音乐大多由这些动机变化而来。主奏小提琴的出现,基本上还是这些材料,未见新的主题。

乐章采用三段体形式,即当时流行的返始咏叹调形式。对比性的中段所用材料也是主部动机的展开所形成的。最后又回到主部结束。

第二乐章,柔板,升C小调,3/4拍。在低音固定音型的进行上,主奏小提琴奏出富于装饰风格的抒情曲调。这是低音弦乐的固定音型:

 

主奏小提琴开始时用长音,接着以优美的旋律与低音呈复调式进行。整个乐章婉转动听。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E大调,3/8拍。乐章开始呈示欢乐的主题,共有16小节,反复5次,不加变动,极易辨认:

 

此乐章用回旋曲式,插部进入4次,也是每次为16小节为展示小提琴华丽风格的旋律。乐章结束时主部用了32小节,气势恢宏。

双小提琴协奏曲

D小调,作品号   BWV 1043

 

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虽然名为“双小提琴协奏曲”,实际上却是在18世纪时极为流行的、标准的一首优美动听的“大协奏曲”(concerto),在这种形式中,通常是一个三重奏鸣曲编制的乐器群(2把独奏提琴、1架演奏通奏低音的羽管键琴加上辅助的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称为主奏部(concertino),以相对于一个称为协奏部(亦称为concerto grosso)的乐队。巴赫在这首协奏曲的手稿上写出:2把小提琴(主奏部);大提琴和演奏通奏低音的羽管键琴。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也用相似的编制,只是它们每首的主奏乐器都有不同的变化。

这首协奏曲也是巴赫在科滕亲王宫廷任职时所写,时间在1717至1723年间。

乐曲采用快、慢、快三乐章形式。

第一乐章,活板,D小调,2/2板。乐章开始时利都奈罗段的主题由主奏部的第二小提琴与协奏部的第二小提琴奏出:

 

第一小提琴和主奏小提琴一起在第5小节处高五度进行模仿,这是用对位手法处理的。音乐搏动有力,以后反复出现(有时是一部分,有时全部反复)。在反复的利都奈罗段之间,主奏部的两把小提琴奏出对比性的插部,有十度跳进的顿音,较为轻盈,由第一主奏小提琴开始:

 

之后由第二主奏小提琴以赋格手法同度模仿。

以后是利都奈罗段与插部交错反复进行。最后用开始时的利都奈罗段结束整个乐章。

第二乐章,不过分慢的广板,F大调,12/8拍。这个乐章在许多音乐爱好者心目中认为是全曲的精华。舒缓优美的旋律线条发挥了小提琴的长处。开始时由第二主奏小提琴奏出:

 

两小节后第一主奏小提琴在五度上模仿。然后两把主奏小提琴相互呼应、展开,犹若一对情侣,情意绵绵。协奏部只是以固定低音的方式进行,以烘托主奏小提琴。后面又出现新的动机:

 

有时还转入小调,在抒情的基调不变的情况下,转换气氛,使得音乐更为丰富多彩。

第三乐章,快板,D小调,3/4拍。这个乐章与第一乐章一样,也是用利都奈罗体写成的,但更为自由,在这个乐章里主奏部与协奏部之间的对比并不太强烈,更多的是主题的变化与微妙的过渡,两者巧妙地协调。

乐章开始时由第一主奏提琴奏出:

 

这个主题的进入在节拍上是弱起的,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后半拍上第二主奏小提琴立刻跟进模仿。在第5小节上又出现了新的动机:

 

此时第二主奏小提琴也是立刻跟进交织在一起。到第73小节时,在第一主奏提琴的16分音符组成的急速流动的乐句上,第二主奏提琴又奏出新的主题:

 

五小节后第一主奏小提琴移低二度模仿。这个乐章中两把主奏小提琴以对位手法展开,瑰丽多彩。最后在全奏声中极有气势地结束全曲。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