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转载>

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古诺:圣母颂(Charles Gounod:Av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2-10-05

 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古诺:圣母颂(Charles Gounod:Ave Maria)

   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 于1960年8月14日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跨界女高音,世界古典跨界音乐标志性艺人,是继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后世界乐坛涌现出的一个天后级人物。
 
    莎拉在迪斯科初试啼声,因为演绎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韦伯的音乐剧而闻名于世:1981年因饰演音乐剧《猫》中的小猫“Jemima”进入公众视野,1985年因出演韦伯创作的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合作的《安魂曲》获得格莱美最佳古典女艺人奖,1987年饰演著名音乐剧《歌剧魅影》女主角一炮而红。90年代逐渐离开音乐剧舞台,开始对古典跨界音乐的探索。

     1996年与盲人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演唱的一曲《Time to say goodbye》横扫世界乐坛,创下超过1200万张的单曲销售记录。她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在两届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演唱过奥运会主题曲的女歌唱家:1992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何塞·卡雷拉斯演唱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Amigos para siempre》,2008年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与刘欢演唱《我和你》。2010年莎拉成为松下的全球品牌大使,在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中起纽带作用,并参与世界遗产特别节目的录制。后经各国家地理频道在182个国家播放。

     莎拉已于2015年1月14日抵达俄罗斯星城,15日开始正式接受宇航员训练,预计于2015年9月1日,在其他2位宇航员的陪同下,前往国际空间站,展开为期10天的宇宙之旅,9月11日返回地球。
 
     古诺(Charles Gounod,1818~1893)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于巴黎1893 年10月18日卒于圣克卢。
 
    自幼从母亲学钢琴。183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钢琴和作曲。1839年赴罗马进修。1842年回国途中访问维也纳、柏林等地,在莱比锡受到F.门德尔松的热情接待。回巴黎后任教堂管风琴师和歌队指挥,1852年任奥费翁合唱团指挥,1858年在抒情剧院工作。1870年迁居英国,得宠于王室,1874年返法。
 
    古诺早年热心宗教,第一部作品即《三声部弥撒曲》。1855年所作《圣塞西勒庆典弥撒曲》是对宗教音乐的一次改革。50年代转向歌剧创作,但前两部《萨福》和《残酷的修女》均归于失败。使他名垂后世的是1859年创作的《浮士德》。这是一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他使用现实主义的、丰富多变而又自然的手法,将道白改为朗诵调,并增添了芭蕾场面,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有名歌剧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除12部歌剧外 ,他还作有3部交响曲及声乐曲等,其中《教皇进行曲》被采用为梵蒂冈国歌,而最流行的是《圣母颂》。
 
     古诺1818年6月18日生于巴黎﹐1893年10月18日卒于圣克卢。父亲是画家﹐曾获罗马大奖赛第 2名。母亲是钢琴家。古诺自幼从母亲学音乐﹐後来又拜作曲家A.雷哈为师﹐在上大学之前已具有相当高的音乐修养﹐同时还学习美术。183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从阿莱维﹐E.L.学对位法﹐从勒絮尔﹐J.-F.学作曲﹐从A.齐默尔曼学钢琴。入学第2年即获罗马大奖第2名﹐1839年获罗马大奖第1名。同年赴罗马进修。1841年5月1日﹐他的第1部重要作品《三声部弥撒曲》在罗马上演。1842年秋离罗马回国﹐沿途访问了维也纳﹑柏林等地﹐接触到各国音乐的优秀作品和著名人物。在莱比锡受到门德尔松﹐F.的热情接待﹐亲自为他演奏和讲解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这些活动对古诺日後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回到巴黎後﹐曾任教堂管风琴师和歌队指挥。1852年任巴黎最大的男声合唱团──“奥费翁合唱团”的指挥。1858年到抒情剧院工作﹐在这里他写出了第1批成功的歌剧作品﹐其中包括使他名垂後世的《浮士德》(1859)。由於普法战争的影响﹐1870年9月古诺携全家避居英国。由於维多利亚女王十分欣赏《浮士德》而得宠於王室﹐一度是英国音乐生活中的红人。1874年6月返回法国﹐不间断地创作直至去世。
 
    古诺早年热心於宗教﹐在罗马期间﹐西斯廷教堂的歌声﹐尤其是帕莱斯特里纳﹐G.P.da作品中的复调音乐手法﹐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宗教题材的﹐其中1855年11月22日首演的《圣塞西勒庆典弥撒曲》概括了这一阶段的风格特征﹕古朴的复调风格中加入了热情的气质﹐经常用半音转调加以修饰和扩展的收束式﹐严谨的曲调与织体中透露出丰富﹑灵活的戏剧性手法﹐并使用了独唱和管弦乐队。这是一种华丽和热情﹐却又不失其真诚﹑质朴的风格。这部作品是对宗教音乐的一次改革。
 
     离开神学院之後﹐古诺的注意力就转向歌剧方面。他的第1部歌剧《萨福》於1851年首演﹐并不成功。1852年上演的第 2部歌剧《残酷的修女》明显地模仿迈耶贝尔﹐G.的大歌剧﹐也归於失败。此後他逐渐摈弃了虚饰浮华的大场面﹐摆脱了统治法国歌剧30年之久的迈耶贝尔模式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质朴而柔美多情的风格。虽然古诺在宗教音乐和器乐领域都有卓越的才能﹐也都有成功的作品﹐但人们主要将他看作一个熟谙声乐及曲调艺术的歌剧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是《浮士德》。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圣母颂》(Ave Maria),原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古诺(Gounod)的声乐名曲。一生往返于教堂、修道院与歌剧院的古诺,在宗教音乐与歌剧方面,有着极其伟大的成就。
 
  古诺于1855年,以巴赫在一百五十年前所作的《C大调前奏曲》(选自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为伴奏,配上了这首世人熟知的歌曲《圣母颂》。这是一首音域宽广的女高音曲,是采用天主教的圣母祈祷文做为歌词的。本曲被认为是音乐家跨年代合作的典范之作。创作这样充满宗教美感的乐曲,只有像古诺这样的,具有伟大音乐天才与真诚宗教信仰,并且仔细探究过巴赫音乐之灵魂的音乐家方能为之。
 
     提起《圣母颂》这个名字,许多人都以为这是颂扬圣母玛丽亚的,很自然地把它归到宗教音乐一类。诚然,《圣母颂》刚出现的时,是天主教徒对圣母的颂歌。在十六世纪时,罗马教廷对《圣母颂》的歌词作出不能随意改动的规定。自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圣母颂》不论曲调,还是歌词,都冲破了教会的约束,更多地和世俗人情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普通人的一种美好、朴实的感情和愿望。
 
  在巴赫创作的四十八首用十二平均律写成的钢琴曲集里,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所有的分解和弦伴奏,在情绪显得十分安详、宁静,带有一种虔诚的情感。古诺是一个天主教徒,甚至一度想当神父,他曾写过近二十首弥撒曲和许多宗教歌曲。1883年的一天,当古诺听到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时,他马上产生用这首曲子的伴奏音型谱成一首《圣母颂》的念头。所以,这首曲子,当初的确是一首歌颂圣母玛丽亚的音乐作品。
 
  这首歌曲是G大调,4/4拍。开始,有四小节分解和弦前奏。随后,是古诺根据分解和弦在上方配上的曲调。它的前四小节仅用了2 3 4 5四个音。徐缓的曲调带有沉思和祈祷的意境,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是在轻声呼唤着圣母的名字。
 
  从第五小节开始,曲调里五次运用八度音的大跳,多次运用模进手法,加上力度的变化,给乐曲造成感情上的波澜。
 
  这首《圣母颂》的曲调十分动人,巴赫原曲是C大调,古诺谱成的歌曲为了便于人声演唱,把它改成了G大调。从现在传唱的歌词来看,它非常贴切地表达了曲调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歌曲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诺用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分解和弦的伴奏谱成的《圣母颂》,到现在已过了一百多年。到今天,这首《圣母颂》早已冲破它原先所要表达的内容,它和人们的世俗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首世界名曲。它还被改成各种器乐曲,成为音乐会上喜闻乐见的曲目之一。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