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脐
偶尔在超市里看见了很多年都见不到的“金刚脐”,是那种整袋包装的,虽然一下子也吃不完这么多,但还是买了一袋子。在吃的东西新花样层出不穷的今天,“怀旧”食品新做也是一种流行。
金刚脐,学名似乎应该称为“京江脐”,但是还是习惯称为“金刚脐”或“老虎脚爪”,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么称呼的,至于京江脐的学名那只是从书本上看来的。
以前的食品店里,食品常常都是那“老三样”:豆沙馅的油球、小蛋糕和花形的金刚脐,相比而言,缺油水的还是要吃前面两种,垫肚子的首选就是金刚脐了。这种外形十分奇特的食物,六只角楞角分明、尖翘挺拔,金黄色,黄中夹杂着些白色,香香的,外表软中带硬、硬中带软的模样,看上去就是很好吃的样子。以前的味道似乎还有感觉,那种难以言表的甜甜的,绵绵的……
就这看上去不很起眼的金刚脐,居然也有“动人”的传说。据传乾隆南巡时,太后因旅途劳累而眩晕作恶,思得用食物镇之。正好一艘巡检小舟在御舟旁,便将所携带的“京江脐”三枚奉上,太后食之而乐。皇太后吃了京江脐,晕船之症得以缓解,巡检也因此得到皇帝奖赏,提升为七品县令。只是这一传说并非赞誉金刚脐之美味,而是称之有“特效”,现如今若是有人晕船晕车,估计吃再多的金刚脐也无济于事吧。
金刚脐是用面粉、花生油、白砂糖、酵面、糖桂花等为基本原料,制作过程包括发酵、拌碱、成型、烘烤等诸多环节,在成型之后贴进炉壁或推进烘炉中烘烤而成。传统手工的做法烘烤时有点类似于烧饼,成批量制作就需要用机器制作了,只是那样做出来的口感比起纯手工制作的相差了很多。手工的做法是很有讲究的,发酵时温度要得当,成型时功力要适当,烘烤时火候要恰当。制作讲究的金刚脐,剖面有气孔,绵软不松散,无酸无杂质,口感软香甜,无论干吃、佐汤,都是上品。
金刚脐,有的说是镇江地区的特色传统茶食糕点,因为“京江脐”镇江地域方言里“江”字读音就是“刚”;也有说是源于盐城地区,又称“金刚麒”;究竟谁是正宗也说不清楚,总之是源自江苏,流行于苏沪两地,远传之湖北地区,是江南地区闻名的传统名点。
据说“正宗”的金刚脐都是和大饼同一个炉子里烤出来的,早晨生意好的时候做大饼,等到生意冷清下来便做金刚脐了。按照刘善龄先生的说法,这是苏北师傅将用剩的发面做家乡的金刚脐,贴在炉膛里,然后再封上炉火,靠着炉里的余热,将其慢慢烘焙,等到下午开炉,便成了色泽金黄、又松又软、经济实惠的点心了。
金刚脐的形状通常是六角形,据说清代初期曾为八角形状,后因满洲统治者忌讳而改成六角形,少数的也有五角形,金刚脐既然也称“老虎脚爪”,老虎不会是六个脚趾吧?
金刚脐一般分甜、咸两种,随着地域的差别,做法和吃法上也有些细小的区别。苏州上海地区喜好甜食,将金刚脐表面刷了一层焦糖,味道甜但不浓,属于甜烘饼;苏北地区喜欢将其撕开,放在牛肉汤、羊肉汤里泡着食用,味道更像实心大饼;还有的在金刚脐上撒些芝麻,使得气味更加香甜。
现在几乎很难找到自制金刚脐的店铺了,金刚脐刚刚出炉时不仅甜香诱人,而且趁热吃时表皮是脆的,内里是软的,闻着有香味,嚼着有韧劲。记得当年拿到金刚脐时总是迫不及待地将那层表皮先吃掉,虽然这样吃使得后面的味道远不如先前,但最好吃的总是要先吃的嘛!
以前的金刚脐滋味在记忆之中已经十分淡薄了,只记得这东西好香、好吃、好想吃。可是现在拿起超市里买回的金刚脐,嚼了一口便没有再吃下去的欲望,究竟是现在的“怀旧”食品只有其表而无其实呢,还是如今的美味食物太多了,这已经根本说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