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国宴
清代,国家于庆典之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宴会,即于太和殿举行。清制,每年于元旦日,都要在太和殿举行盛大的国宴,招待各少数民族王公及外国使节,以庆贺新年的开始。
太和殿正中悬挂有御题匾额“建极绥猷”,两边对联是“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这种宴会是出于政治及礼仪的需要。出于礼节,皇帝一般亲临宴会却不进食。
大宴于午正时举行,而皇帝正餐用于辰刻、晚膳于未时。太和殿筵宴的布置有一定规定。按照规制,宴会之日五鼓,銮仪便率官校至殿前,于丹墀内设皇帝的法驾卤簿。两翼卤簿之外,各设八个蓝布幕棚,棚下设三品以下文武官员的宴桌,外国使臣的宴桌在西班之末。乐部率和声署于太和门内檐下,东西两侧设丹陛大乐,仪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贺表入殿内陈左楹表案,内阁中书奉笔砚陈右楹案上。光禄寺于殿内宝座前设皇帝御宴桌张,殿内再设前引大臣、后扈大臣、豹尾班侍卫、起居注官、内外王公、额驸以及文武大臣和蒙古台吉及各民族的伯克等人的宴桌共105张。其次,太和殿前檐下的东西两侧,陈设中和韶乐和理藩院尚书、侍郎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的宴桌。
太和殿前丹陛上的御道正中,南向张一黄幕,内设反坫,反坫内预备大铜火盆两个,上放大铁锅两口,一口准备盛肉,另一口装水备温酒。丹陛上设宴桌43张,在这里入宴的是二品以上的世爵、侍卫大臣、内务府大臣及喜起舞、庆隆舞的大臣等。乾清门外由领侍卫内大臣两人率领豹尾班执枪侍卫、佩刀侍卫各10人立于门外。礼部堂官两人立于乾清门阶下,前引大臣10人立于太和殿后阶下等候。
太和殿大宴原设宴桌210席,用羊百只、酒百瓶。乾隆四十五年(1780)规定,减去19席,并减去羊18只、酒18瓶。嘉庆、道光以后又有所增减,筵宴中皇帝所用御桌由内务府恭备,其它宴桌由大臣们按规定恭进,如若不敷,再由光禄寺负责增备。
按规定:亲王每人进8桌(其中大席1桌:银盘碗45件、盛羊肉大银方1件、盛盐银碟1件;随席7桌:每桌铜盘碗45件、大铜方1件、小铜碟1件)羊3只,酒3瓶(每瓶10斤);郡王每位进5桌,其中大席1桌,随席4桌,每桌等级均与亲王同,羊、酒数也同亲王;贝勒每位进3桌,羊2只,酒2瓶;贝子每人进2桌,羊、酒数同贝勒;入八分公每人进1桌,羊1只,酒1瓶,贝勒以下进宴席的器物,均与亲王、郡王随席同。所进器物都用红布遮盖;羊都是蒙古大羊。宴会之前,先行文宗人府,报明大臣名衔、应进桌张以及羊、酒数目,宗人府汇总送礼部查核后,奏明皇帝阅览。
太和殿国宴的环境,目的强调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其宴间的各种制度,处处显示等级差别,主办者想通过宴会气氛体现出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