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怀石料理除了贵,你还能吃到什么?
关于怀石料理的名称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较为接地气的说法认为,从前苦行的僧人为了磨炼意志,会在生活中的各方面节制自己。为了取暖和抵制饥饿,僧人们就把温暖的石头抱在怀里,顾曰:“怀石”。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怀石”二字来源于中国,取自老子《道德经》中“是以圣人被褐怀玉”一句。虽然表面粗糙落败,但是内在心怀美玉,强调了一种忽视外在而强调内在的价值观,也与日本茶道“侘び寂び”(Wabi Sabi)的精神完全吻合。 “侘び寂び”是日本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在日式的庭院设计和茶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讲究的就是一种“余韵绵长”。
单从名字来看,“怀石”二字就注定了不能简单地用“好吃”与“不好吃”来界定怀石料理,它是一种具有禅意的料理。
蔡澜先生说,怀石料理的目的是不让人吃饱。仔细想来,这句话也是“余韵无穷”。
怀石料理衍生于日本的茶道,是在品尝浓茶前,为了防止”醉茶“,给宾客”垫垫底“的小料理。后来渐渐发展为了”一汤三菜”:一道日式汤,一道刺身,一道煮菜,一道炸菜或烤菜。
茶道属于“风雅”之事,气氛高雅寂静,提供的怀石料理自然符合茶道“和敬清寂” 的精神,不添加过度的调味和装饰,而是用细致的选材和简单的料理法“割主烹从”去突出食材本身的原味。
也可以说,怀石料理考验的是料理师的思维、哲学和想象力,不同的料理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的料理绝不雷同。对食客而言,这肯定是一件幸运的事。
品尝这样的料理是需要带着禅思的。因为尊崇节制精神,怀石料理每一道的量都很少,每一顿怀石料理的用餐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给了你足够的时间来充分回味食材在口中慢慢化开的味道,也让你静下来去思考料理师传达给你的信息和感情。
它不仅是吃的艺术,更需要达到禅宗境界来品味。
『怀石料理,入口的艺术』
怀石料理的确是一门艺术,不讲究大鱼大肉,而是注重味觉、食材质量、食物色彩和外部搭配的平衡。除去料理本身,怀石料理所使用的餐具都是陶器、瓷器、漆器为主,每一个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有可能你手边碗碟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古董。
有些料理店在夏季还会选择水晶制品来摆放食物,以期给食客带来夏日的清凉感。
怀石料理对食材的要求极其严格,使用当季最新鲜的食材,“有什么用什么”。绝不刻意装饰和烹饪,注重季节感的同时,力求还原食材本身的色泽和味道。是一种“应季而食的美”。
怀石料理最初是“两菜一汤”或者“三菜一汤”,随着茶道和禅宗的发展,料理的内容也愈发丰富起来,但是有三道菜是亘古不变的“经典款”:向付(当季的鱼类刺身)、煮物椀(煮的时令蔬菜)、焼き物(烧烤)。
怎么吃怀石料理都是有讲究的,要不然也不会说它是入口的艺术。
在动筷之前有一点千万不能大意:封筷封从头到尾都不能撕破,这是最基本的礼仪。
刺身
要从淡白色的东西开始吃,再到贝类,最后再吃红肉类。芥末不能溶于酱油,为了保持其味道,沾取少量在生鱼片上食用。大叶也要同时食用,用大叶包着吃起来也比较容易。
煮菜
用筷子扎是绝对禁止的一种行为。大盘里的东西,不能用手端着,最好是转移一部分到自己的小盘子里。
烤鱼
整条的鱼要从后脊部开始吃。吃完了正面的部分之后,也不要整个翻过来,而是保持原样将骨头的部分取下,再吃下面的身体部分。
天妇罗
和刺身的吃法顺序是一样的。盘子朝向自己这边的是淡颜色的,另一侧是深颜色的,所以从手边淡颜色的开始吃起。
串物
串成串的食物,不能直接拿着一串吃。应该先把食物从串上取下,切成适当的大小之后再用筷子夹来吃。
日本的怀石料理对环境也很讲究,通常是在一个极其优美、优雅的环境中用餐:古朴寂静的茶室或庭院风雅的料理亭。你欣赏着随季节更迭的美景,用舌尖感受食材在口中强烈的季节感,在这趟心灵旅途中感受到“一期一会”的珍贵之处。